【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11日報道】瑞士洛桑聯邦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可以將光能轉化為氫的技術。氫是一種不會留下碳足跡的清潔能源。這種技術所使用的基本原料是水和金屬氧化物,比如氧化鐵,也就是鐵銹。
為了保持這種太陽能制氫技術在經濟上的可行性,凱溫·西武拉及其同事將他們的研究對象限制在一些廉價的金屬上,并選擇了便于量產的生產流程。一篇刊登在《自然-光子學》月刊上的文章對這種目前仍在試驗階段的設備進行了介紹。
將太陽能轉化為氫的想法并不是一個新點子。在過去40多年里,研究人員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洛桑聯邦工學院的米夏埃爾·格雷策爾也開始進行這項研究。他與日內瓦大學的一名同行合作發(fā)明了光電化學(PEC)串聯式太陽能電池,這是一項直接由水產生氫氣的技術。這兩種技術的原型機利用了相同的基本原理:一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加上一個氧化物半導體。
目前幾種版本的原型機的轉化率仍然很低,介于1.4%至3.6%之間。不過這種技術擁有巨大的潛力。西武拉說:“基于我們利用氧化鐵的構想,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年里能夠達到10%的轉化率,同時將每平方米的成本控制在80美元以下。以這種價格,我們與傳統(tǒng)的制氫方法相比將很具競爭力。”